[华尔街传奇]《华尔街写真》第六章 三位巨星

更新时间:2019-11-28 来源:股票市场 点击:

【www.xxxnonstop.com--股票市场】

《华尔街写真》第六章 三位巨星

本章将讲述三位目光远大的巨星的故事。三人都是从交易商起步的。所以要选择他们三位,是因为这三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通过将市场民主化从而将自由市场精神融入市场。布鲁伯格开放资讯世界,让全体交易商都能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今天,人人都能同时获取相同的信息。市场环境演变成这个格局,他是这场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梅拉梅德不满外汇市场仅向公司开放,他愤愤不平,创建了外汇期货市场,使人人都能从事外汇买卖。最后一位是米尔肖,他使那些过去与资本市场无缘的新兴公司与没有资格获得贷款的公司能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

迈克尔·布鲁伯格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旗下的一名交易商,是90年代极为重要的革新者,今天仍致力于改变交易商的交易大环境。布鲁伯格是受理想驱动的人。当所罗门兄弟公司与菲博公司于1981年合并后,他带着1000万美元的分红离开了所罗门,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经营电脑化的金融信息业务,通过电子信息高速公路发送商业新闻,通过自己的电视台播放“布鲁伯格商业新闻”节目。布鲁伯格从未想过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布鲁伯格发明了无处不在的“布鲁伯格匣子”。一个摆在每个交易商办公室上的电脑终端,将电子信息送到全球金融界的每个角落。金融界的重心已从者一代交易商那儿转移到了新一代身上,布鲁伯格正是这种权力转移的化身。布鲁伯格将他对市场的理解远远地超过了交易范畴,建立起一个遍布全球的传媒帝国。从交易商布鲁伯格到终端者布鲁伯格,再到传媒大王布鲁伯格,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

布鲁伯格先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修工程学.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攻读MBA。他于1966年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职位文员,年薪9000美元。布鲁伯格从交易商一步步干到了所罗门的股票交易部主任,那时他年仅32岁。55岁时,他已是一家年收入达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老板。1996年,他的公司盈利额为2亿美元。全球雇员数超过了3000人。7万客户使用他的电脑终端。

我走进位于公园大道的布鲁伯格金融公司总部的会客厅,穿过由旋转式楼梯连接的6个交易大厅中的2个,我开始注意到,尽管这是一家信息产业公司,但都是与交易大厅设在一起的。公司没有办公室,没有秘书。会议室用玻璃隔开,向所有队开放,只需事先约个时间。在这里,人人相通,布鲁伯格抬头就能看到所有员工。

我对布鲁伯格讲,我觉得办公室太挤了。人声嘈杂,人来人往,跑个不停。来访者不断从会客室涌进大厅。布鲁伯格说,这儿一点都不挤——这正是他想要的感觉。我清楚他是什么意思,这种工作气氛蕴藏着一种忙碌感,一种能量。员工们无时无刻不在交流,讨论,没有人能躲在办公室里不出来见队。在这里,随处可见大型养鱼缸,里面放着蓝宝石和金鱼,同近乎疯狂的工作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员工能在工作之余观赏鱼缸,放松自己。

在接待室的后面,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这里像是一个乡间杂货店,什么都是免费的:苏打水,瓶装饮料。咖啡壶里总是满满的热咖啡;点心,爆米花和水果一应俱全。你还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一边享用一边收看布鲁伯格金融新闻。这是员工们聚集的非正式场所。虽然我怀疑这个社交气氛浓厚的场所会把办公室产生的紧张情绪消灭殆尽。当然,对于劳累一天后的记者与员工来讲,这种轻松环境是大有益处的,布鲁伯格本人每天从早上6:30就上班,很晚才回家。

我问布鲁伯格为何总是这么干劲十足,他开玩笑似地回答:他有两个十多岁的女儿一心想买最好的纯种赛马。

时至今日,布鲁伯格仍像交易商那样火爆焦躁,讲话就跟打连珠炮一样,一旦他开始讲话,话题总是围绕着他的公司和生意,表现出他的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布鲁伯格性格呈多样性,坚韧冷酷,固执偏激。他能让你随时开怀大笑。要探究他的内心也不难——布鲁伯格每周花两天搞慈善事业。

布鲁伯格的管理风格在很多方面反映出他在所罗门公司当交易商时的习惯。在那里,他信奉树立好榜样,激发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这些都是所罗门的公司文化。他在《布鲁伯格论布鲁伯格》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十分感谢威廉·所罗门以及约翰·古特弗奥德。他们是我的良师。他们教给我道德、慈善、勤奋与关心他人。

当他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一年之后,布鲁伯格在交易大厅当一名文员,他被分配与大宗交易部门的杰伊·佩里一道工作。对于布鲁伯格而言,这段时间是终身难忘的。当他与佩里开发新市场时,竞争对手是传奇人物贝尔·斯特恩斯公司的赛·刘易斯与戈德曼公司的古斯·李维。激烈的竞争令他们小心谨慎,加倍努力。1973年,布鲁伯格成为所罗门公司的合伙人,负责所有的股票交易、套利活动以及可转换债券买卖。

命运似乎总是站在他这边。到了1979年底,布鲁伯格被调到计算机部门,这在当时看起来多少有些古怪。他从此远离交易大厅,宣告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此之后,布鲁伯格埋头苦干,钻研信息系统及电脑应用。后来,他又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斯坦利·肖普科恩不得不承认:

布鲁伯格是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的产品连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商都不太搞得懂。当布鲁伯格在公司合并后离开时,人们并不在乎他,他是否带走了他的新产品。他带走了东西,因为他有他的理想。布鲁伯格大大改观了金融业。以前,谁有消息谁就挣得多;今天,每个人都能同时获得相同的信息。在这一点上他功不可没。

布鲁伯格最初的想法是给金融机构提供资讯,他也就是从这起步的。电脑软件使人们能利用和分析信息。他的启动资金仅为30万美元,以后他的第一个客户——美林证券公司又交来定购终端与软件的订金400万美元。公司开张一年,员工人数仅5名,还包括布鲁伯格本人在内这5个人中的4个组成了一个团队。客户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能用布鲁伯格的终端干什么呢?

我们能使客户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组合进行各种可能的假设性分析。通过既保密又安全的电子邮件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伙人交流。我们使他们能单独研究市场和各种证券,也能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进行绝对条件研究。他们能考查公司,买卖股票和债券,甚至还能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

即使像布鲁伯格这样坚信科技力量的人,也深信人与人的交流的重要性。他推向市场的电子系统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模式,但布鲁伯格仍不断强调:电子系统仅是执行系统。自动化永远无法代替人。人们需要在他提供的资讯的基础上思考,伦敦太阳生活公司的头号交易商马可斯·胡彭对此解释如下:

全球的股票交易所都逐渐失去对市场控制。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人们喜欢布昌伯格,喜欢路透社。我们拥有了大量电脑系统,这些人从传统市场结构中发财,他们之所以能发财,在于他们向公众提供电子信息,然而电子化本身却并非股票交易的本质所在。

在10年内,这些电子系统是否会取代交易所呢?谁弄得清楚?他们实际上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结构。而交易所在过去也创造了一个市场结构。谁实际上控制着交易所?谁控制着市场?是交易所,还是信息提供者、服务提供者,还是电脑公司呢?当然,交易需要一定的监督管理,但是你并不需要一个庞大的交易所,其功能仅仅是搞点监督管理。你可能需要一个什么部门。但是,这些东西跟交易所是不是一样的呢?我就是这么看的。市场正走向布鲁伯格这类人身边。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极像当初互联网起步时那样,互联网最初无非是个小网络信息包,最终全面联网,形成互联网络。今天我们看到的金融市场也是一样,只不过内部结构尚未完全连通罢了。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股票交易所将不复存在呢?抑或仅是人们的作用在发生变化?

最有可能的是这些股票交易所的作用发生改变,因为传统交易所仅给了人们一个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随着电子交易系统深入普及,一个电脑网络就能将所有交易方式联系起来,为大众服务。现今在布鲁伯格的系统上,要是你愿意的话,你能找到伦敦交易点系统的报价,以及伦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你能对各种价格加以比较,找出最合算的成交。

布鲁伯格将他的系统与路透社系统严格区别,这样你就能体会到为什么现在的交易商选择面越来越广。布鲁伯格解释说:

若你从路透杜购买信息,你实际上买的是新闻事件,你能在自己的电脑中编制软件,获取新闻并研究它们。我们的产品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在许多方面,我们并不与路透杜竞争,我们干的是两码事。我们向用户提供的是价格以及这些价格的衍生品。你可用这些价格进行运算,得出收益率。我们大大地提高了附加值,我们正在向平台控制科技发展。你能将这种平台盲接与你的个人电脑相连,散热较少,辐射大大降低。键盘通过红外线与你的个人电脑联通。于是你再也不会因写字台上有一根电缆老是撞翻你的咖啡杯而发愁了。

交易将走向电子化,这个前景势不可挡。布鲁伯格雄心勃勃,要成为买卖双方交易的最佳媒介。布鲁伯格的电脑化信息系统,真正将实时信息带到了更多的人面前。这种系统也对新的交易方式产生了影响。布鲁伯格的信息系统是发展中的证券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且。

现在,布鲁伯格的系统已容纳了股票、资本市场、固定收入债券、外汇以及欧洲债券交易。你可直接用该系统交易,也能进入互联网进行交易。这是个巨大的信息库,你下载到自己的电子表格程序内,利用它为自己谋利。你也可以利用它收听布鲁伯格商业新闻,观看报告录像,以及CEo们的记者招待会。它还能提供音乐、电影、书评、节目,你还可以订购鲜花,收看体育新闻。你甚至还能在网上买床垫。总的来说,这个系统正日益发展成一个无所不包的资讯提供商。

布鲁伯格告诉我:我们有70000多位用户,年递增30%。难怪人们总是猜测他可能要卖掉公司。但不知怎么的,我认为与路透社这类企业在商战中齐头并进,比起卖掉公司,更能让布鲁伯格感到满足。布鲁伯格新闻广告牌在纽约的火车站,伦敦的地铁站台上随处可见。他致力于在公众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在金融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新闻使我们声名远扬。无论电视机还是互联网,包括电脑终端上都有我们的新闻节目。那些找上门来的人正好就是我们想采访的人。全都碰到一起了。记住,我们拥有全球新闻媒体中最庞大的商业和金融新闻记者队伍。

1992年,布鲁伯格收购了WNEW。这是一家纽约电台,他将其转变成一座24小时都播音的新闻电台,取名WBBR。布鲁伯格制作电视商业新闻及布鲁伯格金融资讯电视,通过卫显和光纤传送到世界各地。1994年,布鲁伯格创办了一本个人金融杂志,并开始出书。

我猜想,布鲁伯格将把他自己版本的新闻与电视节目,用口包装和新渠道,传送给更多的消费观众。简单地说,就有点象CNN,只是更好,更加独特。我想,一旦电脑、电话也被容纳到电视中,布鲁伯格的日臻完善的产品将逐步上市,随叫随到,随选随用,随时随地满足你的需要,顺应你的偏好。

我禁不住想,随着布鲁伯格新书问市,连同他无孔不入的布鲁伯格新闻广告牌,他的名字已走进千家万户,将万众带进一个新的大市场。布鲁伯格在这条道路上已扬帆启程,尽管他目前的主要客户仍是那些生意人和金融界人士。布氏说:

我们在直通TV上向北美传送24小时英语节目。在纽约,你能通过“自由光纤。和全美网络系统收看。光纤系统为每早5点至7点,全美网络则24小时不间断。我们在亚太地区也有24小时英语节目。欧洲有24小时欧洲英语节目,还有24小时日语节目。

我们在“运河”上播发24小时法语节目。我们与法新杜联合制作法语新闻,法方搞国内新闻,我们负责国际新闻和金融新闻,他们还搞体育节目,双方都制作生活节目。所有节目都由法国人主持,法国气息浓厚。我们还推出了24小时意大利语节目。1994年夏天,我们开播了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德语节目。各地节目都要象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那样。我要的是能跨越国界的节目,就像金融市场那样形成一体的全球化节目,只是语种不同而已。要是我们外出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我们就用这套节目,在每一个网络上用不同的语言播放。我想通过电视,我们能建立一个绝对认真严肃的全球网络。

电视、电台、互联网、内部网、出书、力、杂志,下一个会是什么?——办报纸?这一切已将新的世纪,一个含义全新的多媒体帝国的基础奠定完毕。布鲁伯格这位老交易员,心满意足地重塑了世界的证券交易方式。

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把我引进他的饭店房间。

我在大厅里给梅拉梅德打了半个小时电话,酒店接线员告诉的,梅拉梅德先生的3部电话线全部占线——而且一直占线,从未空过。我放下电话走进电梯。当我跟着梅拉梅德走进他的房间时,我悟出其中的究竟。

书桌上摆着一台便携式电脑,彩色屏幕上的数字闪烁不断。这电脑连接一部电话。背景声音是一位女士叫喊着不断变化的价格与市场行情。显然,这又得连着一条电话线。这位女士的声音从一部扩音器里传出。从我进去到离开,这部扩音器一直有声音传出,我想大概一整天都会是这样,这位女士是梅拉梅德的助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现场,向他传递着最新的日元行情以及道·琼斯与s&P指数。

我能想像得出这位女士在大厅里的样子。背景声音里传出的大厅内别人的尖叫声清晰可闻。这位女士由于不停地报价,声音已有些嘶哑。她接收着梅拉梅德从曼哈顿发出的指令——曼哈顿,这个离芝加哥十万八千里的地方。时不时的,梅拉梅德会冲着扩音器大喊,为的是让他的助手能听得清。

梅拉梅德坐在简易桌前,对我讲道:我手上的电子设备比工程师手上的还要多,不论我身处新加坡、捷克、中国、还是纽约,我都要联网,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有时是在深更半夜。不论我走到哪里,我总会带着调制解调器。

利奥·梅拉梅德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传奇领袖。看到他就让我想起了上满了发条不会停息的玩具。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有像他那样精神饱满的人。他不停地在进行交易。他一只耳朵紧跟着背景里传出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则专注地听着我发问。梅拉梅德同我聊着市场动态,他突然会一跃而起,冲着他的助手喊道:“买,不!你买了吗?叫他等一会儿,好的,现在买进!你听见了吗?买了吗?买了吗?大声点,我听不清楚。”

只要梅拉梅德一跃而起,我就能体察到交易大厅里的潮起潮落。我的心跳也加快了。我能从助手的声音中感觉到她对于立即成交有些困惑。她累了,得休息了,于是另外一个助手来接她的班,我对每笔买卖都有点担忧。我想我是没有办法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员的。看着利奥声嘶力竭,不容争辩地叫嚷着,而他同时又是那么冷静,运筹帏幄。利奥把他手下的交易员累垮了,他自己却一刻也未停下来休息。

真像在时间隧道里穿梭。前一分钟利奥还站农那里挥舞双臂.对着扩音器大喊大叫,似乎他同助手一块站在交易大厅的交易席上一样,而后一分钟他又完全平静下来,坐在我面前,双手放在膝盖上,神态安详。利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现在他的第二本书已写了一半。他不做交易时就在写书,在空间邀游。利奥完全适应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利奥对未来充满乐观,为什么他是电子交易的热衷拥护者,为什么他能领先一步的原因。同时也是他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的原因。

我热爱写作。除了交易外,我想,写作是第二快事。我想多写些科幻小说。但是人的一生时间太不够用,交易占去了我一大半时间。行政管理工作也让我不得空。我从未有时间休息。你的脑子里充满挑战性问题:市场到底走向如何干是涨还是跌?如何正确判断,从中获利是最让人兴奋的。若你能掌握交易的武器,并把交易真正当成严肃的生意来做,那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若对商品交易圈里的人提起利奥·梅拉梅德的大名,人们就会肃然起敬。加里.兰佩奥尔就对1997年1月间利奥的一次大动作佩服不已。

上个月利奥导演了一出拥有席位的非交易会员的夺权好戏。他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与前门生在这场政治较量中针锋相对。在不久前的选举中,利奥推举的10名候选人中有6名当·选。当利奥发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目光短浅,方向不明,没有按照他在任时所取得成就的方向前进时,他就奋起力挽狂澜。利奥被任命为交易所董事会终身顾问和管理委员会终身顾问。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利奥是纳粹集中营虎口余生的幸存考,他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那时他年仅9岁,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贫民区。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中长大,利奥为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杀出一条路,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他头脑中的市场已成为现实。死里逃生的利奥最初是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拥挤的交易间内从事猪胸肉交易。后来,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外汇期货市场。该市场于1972年投入运行,被称为国际货币市场。

纽约商品交易所曾率先进行外汇期货合同交易,但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得不到整个金融界的认可。正是靠着利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决心,国际货币市场才成功了。他忘我地工作,赢得金融界的支持。他说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那些习惯于从事实物交易的交易商——让他们相信期货这种新型交易会有腾飞之时,能从中赚大钱。

1986年,芝加哥大学著名的金融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称金融期货为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从1976年到1986年,金融期货的年成交额从3700万美元增长到2.16亿美元。到了1996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日均外汇期货成交额为120亿美元。

当利奥绞尽脑汁,促进交易所的发展时,创立金融期货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诞生了。1972年有金融期货交易之前,芝加哥仍只从事实物交易。利奥一直关注着外汇行情,最后他得出结论:英镑汇率偏高。他认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英镑贬值,要么英政府以强硬态度捍卫英镑。

令利奥吃惊的是,他被告知个人不得卖空英镑,个人是不得从事外汇买卖的。银行只同在远期市场上买卖外汇的机构打交道,不与个人做生意。利奥把这一切告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本人也打算买卖英镑,也未被允许。弗里德曼肯定了利奥的怀疑。固定汇率制即将解体。好极了!若固定汇率能寿终正寝,利奥希望能创造出一种以外汇为基础的新金融产品,而且还要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市场。

这对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来说是个破天荒的革命性的构想。为了推行这种新产品,并使其一炮打响,利奥需要支持与信任。于是,他让弗里德曼搞一项可行性研究。

世事难料。1971年,日本与西德的货币不再与美元挂钩,联系汇率开始浮动,紧接着1971年晚些时候,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黄金窗口买卖,不再用黄金交换留在国外的美元。总统所以要发布这项命令,主要是因为美国国际收支出现的巨额逆差,已接近美国黄金储备总量。

1971年1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开始松动。利相信,总有一天这个体系会寿终正寝。他宣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将成立一个有7种外汇的期货市场。1972年,国际货币市场正式投入运行。利奥的推销工作在于向整个国际社会证明:金融期货市场能有效地降低外汇交易风险,对任何从事外贸或外汇业务的机构个人都有价值。

这个新市场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期货产业的开始。该市场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是在1976年,当时墨西哥政府让比索贬值32%。人们无法计算出比索的远期汇率,只能去求助国际货币市场,因为只有这个市场还在交易,还在报价。利奥认为这次事件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认为从那天起,外汇期货市场才开始大踏步前进。我们的交易所成为当代期货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领导着市场变革的方向,今天仍然如此。

利奥创立的第二个新市场是基于90天的国债收益与100%的差额的指数,它是收益曲线亏损的基准。指数点的作用表现在投资者能用它防范利率变动风险。国际货币市场的政府债券合同于1976年1月上市,这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就有了两个市场——外汇期货与利率期货。1981年又新辟了欧洲美元期货合同交易。金融期货的出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向海外扩张业务时更安全,收益更有保障。1982年,S&P标准普尔500指数又粉墨登场。

科技的发展使电子交易有了可能性。利奥·梅拉梅德认为这将是他的交易所附加价值的新源泉。于是,在1987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创了全球交易所(GLOBEx)。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在营业时间以外24小时通过计算机交易的期货交易所,该系统的出现带动了其他交易所蜂拥效法。他们纷纷建立了类似的电子交易系统,在世界范围推动着人们对电子交易的接受与参与。在利奥25年的苦心经营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期货交易市场。

然而,越来越多的评论家也开始发出责难:他们认为金融期货交易形同赌博,瞬间输赢巨大。利奥不这么认为。他对我讲述了为什么金融期货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这种机制在农产品与非金融交易中早就存在了。它使生产者能套期保值,防范风险。这样他们就能最有效、最科学地利用资本扩大经营。对于金融业而言,这种机制哪怕不一定特别有效,至少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这种机制给公司财务主管,各种金融机构的经理们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金融工具,使他们能在利率、币值,以及其他各种金融活动的动荡变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风险无时不在,无一不最终影响到公司的利益。他们唯一的防范之法就是参加金融工具交易,不管是在期货市场还是涉足柜台交易。这些交易对公众也带来好处,因为它能降低税收。比方说,若你能使公司盈利增加,这些收入最终会导致工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对政府的依赖就会减少。利奥·梅拉梅德从一名交易商起家,他认为他这一生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我最初在交易席当交易员,我所知道的就是对涌向交易席的一切买卖单做出反应。我能从周围人群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的恐惧与贪婪,再想法击败他们。当然,我对市场的大方向还是略知一二,然而,市场方向常常被行情的瞬间突变打乱,被大量的买进卖出活动打乱。在市场的涨落中,在买单与卖单的涌进涌出中,我还是试看逐步加大交易量,我是一名优秀的交易员,挣了不少钱。

后来,我开始从事交易所的行政管理工作,离开了交易席。这是我的第一次大转折,我不能站在交易席里了。我必须学会远离大厅进行交易,在办公室里,在会议室里,甚至是在大厅,但却不在交易席中做买卖,我必须学会用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工作。我必须对市场走向有更清晰、更坚定的认识,而不是被小幅波动所左右。我不能再象现场的交易员那样身临其境地体察行情变化。我得从事长线大宗买卖,我的依据是市场的重大的根本性的发展。从更大的意义上讲,我更需注意头寸,而不仅仅是日常的交易活动。这是在1971年。我是从60年代初开始干交易的。10年后,我必须有所转变,因为我开始管理整个交易所了。

这的确是很困难的转变。我不能再靠当年在交易现场的感觉了,不能再只依靠别的交易员的眼神了。真是很难。事实上,我花了一年才学会该怎样远离交易席进行交易。

大约10至12年之后,我又面临一次大转变,那是电脑时代的来临。我当时已相当忙,交易所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们是世界级的交易所。我基本上天天都不在交易大厅。于是我得学会跟显示屏上的数字和资讯打交道。这不是一个很困难的转变。我的耳边不再有噪声,面前仅有一个不变的屏幕,上面的价格变化和信息流动时刻不停。大约一年以后,我才有了一点感觉,我能凭上面的数字作出判断,不再靠声音吃饭,我靠的是信息。我更依赖于屏幕上的们位变化。今天,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从事交易,我能变,我想别的交易员也能更新他们的技能。

利奥曾就金融期货摘过讲座,他引用了圣经中约瑟夫告诉埃及法老收储7年的丰粮以应付7年之荒的故事。美国的农物主就一直是这么干的。他们用期货合同来防范来年的丰收造成价格大跌、欠收引起粮价狂涨的局面。现在,我们着眼于未来,想像期货还能包括什么东西进去?会不会有电力、住房、保险,或是饮用水期货合同的出现?

在利奥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这个新环境里不到一年,一种新颖的电子——迷你型S&P期货期权合同引进了。合同标的5万美元,保证金仅为2100美元,可在互联网上让投资者购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它第一次使小投资者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进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随着电子——迷你型S&P合同的开发,我们又成为了期货业的先驱。领导着这个行业迈向激动人心的自由的天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将最复杂的电子交易系统同互联网相联,同时又保留了大额叫卖方式的效率,从而把各种交易方式的精华带入股票期货市场。

这种新的投资形式不仅会使市场实现民主化,同时也使电子交易走进了交易大厅。新一代精通电话的金融投资者将用Email代替书信,成为使用互联网提供的电子交易媒介的最大用户。他们可以先在网上的模拟交易程序上进行操练,然后再进入新合同买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网址主员上有现场报价,并且提供教材。喜欢电脑化交易的交易大厅交易席的交易员也能进入电子一迷你型交易席进行合同电子交易。人们预计,这两大类型的交易员将创造市场流动性的基础。

利奥·梅拉梅德的故事尚未结束,相反还在延续。最近,他被任命为最高掌权者,不仅能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走向,还能影响他深爱着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向。作为董事会终身顾问,利奥将一如既往投身于交易方式的推陈出新。请记住,他爱好写作,不仅写科幻小说,更在书写历史。

汤姆·斯特劳斯评迈克尔·米尔肯:米尔肯被判有罪,我以为真是太遗憾了。在我看来,米尔肯对于现代金融业的影响,比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大。滑稽的是,他总是在冒险。米尔肯认为,按资产负债比例借钱最符合他人的利益。当时的垃圾债券就是这样存在的。

克里斯·安德森这样评价迈克尔·米尔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当米尔肯还在做债券时,发现债券的大买主是美国那些最富有的家族,那些最聪明的人。于是他也开始干起这一行来,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这些债券都是高回报信贷,自古代两河流域时代起就没有听说过这么高的回报。问题在于,谁能理解这些交易?谁认真研究过这些交易?谁最能承担这些风险?是那些有钱人,而不是大基金,也不是什么保险公司。

斯坦利·肖普科恩评价迈克尔·米尔肯:我对米尔肯做生意的方法不敢苟同,但这并不能抹煞这样一个事实:他开发了一些了不起的金融产品。他使许多公司明白:只赢不输是可能的,拥有这些金融产品就能赚大钱。他是金融业中很重要的人物。但我认为他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妥。一旦你试图控制市场,你就有麻烦了。米尔肯是个创新者,我们需要这种人。

一位名叫安的女士评价迈克尔·米尔肯:那时我并不在他的业务圈子内,只是与在他的圈子里的人一道工作过,因此也遭到盘问,真是倒霉。政府官员在调查时使用了恐吓战术。我那时正在休假,他们找上门来,是两个税务局和证监会的官员。我对事情一无所知。他们留下了名片,叫我给他们打电话。你栽了筋斗了。这些人就要我讲我离职的那家公司的一些交易问题。我也没想那么多。我到了他们那儿,很快我就发现他们真正想问些什么了。真让人害怕。他们对每个人都采用恐吓战术,他们盘问了我三年,也不给你讲什么肘候是个头。一年半后,这些人又来找我。我什么错事都没干,真让人搞不懂。当米尔肯刑满释放后,他还是会以多种方式回来干的。他虽不应当经纪人了,那又怎么样呢?米尔肯是个聪明人,最精明人的生意人也有求于他。要知道,这些人本身就已很了不起了。

要是你向业内人士提起米尔肯,人们总会说他是个目光远大的人,一个实干家和天才,敢想又敢干。但若你向圈外人提起他,你听到的是另一码事。报上的文章、电视上的记录片我们也都看过。那么米尔肯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当我为写这本书搜集素材时,我被告知:由于米尔肯刑期未满,加上其他一些限制,我将无缘采访他。在这段时间,他不能谈生意。他可以谈他的宠物,谈癌症研究,科技应用于教育,就是不准谈生意。米尔肯最喜欢曲话题就是他的债券业,但是人们对我说,生意的事一个字也不能提。

从“男子汉”的平常意义上看,米尔肯绝对不是个男子汉,杰西·科恩布鲁能在《高度机密》一书中写道:

米尔肯有一种气韵,令人耳目一新。要是你找他咨询一种债券,他会给你分析利弊,然后,以绅士般的风度让你自己拿主意。

初来乍到的米尔肯并不为公司里的交易员所欢迎。米尔肯所在的德雷克斯公司的雇员均为WASP(盎格鲁一撒克逊裔白人新教徒,居美国中上阶层——译注),而他是犹太人。米尔肯始终未融入公司,直到德雷克斯与伯尔曼公司合并后才有所改观。他在角落里买卖着别人都不想干的债券。毕竟米尔肯独具慧眼,工作勤奋。他跟交易所里的其他同事不同,天天都回家陪着妻儿,早上来得比任何人都早。他处事方式也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觉得他讳莫如深,直到他开始赚钱才让人刮目相看。这是证券交易界,当你开始为公司赚钱时,你就算入门了。

米尔肯是这样自己评价自己的:从小我就爱跟父亲一道出差,我父亲是个会计兼律师。刚开始时,我只是帮他提公文包,搞搞文字工作,我喜欢同数字打交道。到了后来,我不仅要将支票分门别类,我还要做银行对账及会计报表的初稿。作为回报,我能问他一些问题。我父亲是那种听信广告的人,他的委托人也跟他差不多。“你为什么要做这种生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做?”,“你从哪弄钱?”,“你有多少雇员”,“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人?”,“你的供应商是谁”’“谁是你的客户?”“为什么他们会来找你?”这些问题就是我接受财经教育的开端。

克里斯·安德森当时是德雷克斯公司的一名投资银行家。他说,当米尔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始从事高回报率债券交易时,根本没有什么分析报告,没有现成研究结果及统计数据可供参考。克里斯跟我讲了米尔肯当时是如何起步的:

米尔肯成了中心,当然,他还是知之甚少。于是,米尔肯虚心向人请教,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什么都学。这样,他通过站在买方立场上看待问题,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网,了解客户的需求。米尔肯逐渐掌握了分析工具,并开始明白业内人士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知识的核心。我们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如此。

当米尔肯还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时,他就被垃圾债券深深吸引。读了布拉德多克·希克曼在40和50年代写的那些研究报告,他迷上了“坠落天使”,那些在投资等级以下,但又有高回报率的公司债券。1973年,米尔肯开始为德雷克斯公司买卖垃圾债券。其基本假设是:债券的信用等级越低,其违约后投资者得到的回报越高。希克曼发现从本世纪初到二战期间,情况一直未变。米尔肯从二战后的年代开始搞这种债券,情况依然一点都未变。二战后,许多监管措施付诸实践,意在保护投资者不因企业破产及拖欠债券而遭到损失。

安德森作了进一步解释,道出其中的关系:最好的例子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它想破产,但政府不准。尽管这支票已低于投资等级,但人们仍在买卖这只票,公司还是不得破产。于是,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差价加大了,谁低价买进,谁就能赚钱。这个道理在经济生活中多次被证实。公司越大,越不容易破产。

1974年信用紧缩,刹那间,许多基金的投资组合中都出现了被债券评级机构认为是低信誉的债券。第一投资者基金手上就有一大堆这种债券,急于想出手,因为这些债券会影响基金的质量形象。他们找遍了华尔街也没有人要买这些债券。只有米尔肯例外。于是,第一投资基金求助于米尔肯。后来人人都找米尔肯,整个华尔街都来找他。因为他们都不想沾上低等级债券。

米尔肯在研究了第一投资者基金的投资组合后,对基金经理讲:你们不应把这些债券卖掉,相反,应专营这些高回报债券。米尔肯让第一投资基金相信:既然基金是以高回报为口号招揽客户,若将高回报率的债券抛掉,基金的效益会下降。基金接受了他的观点,从1974年一1976连续三年,该基金为全美业绩最佳的基金。第一投资者基金的销售量大增。德雷克斯公司也因参与其中而声名远扬。此后,有7家基金开始经营垃圾债券业务,德雷克斯公司参与了其中5家的活动。

米尔肯成了经营高回报率债券交易的焦点。这时,他已锤炼出了准确判断买主身份的本领。这种技能使他建立起了一个庞大得惊人的客户网。安德森讲,这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问题:

到了70年代末,我们已使这种高回报债券市场十分抢手。你再也不能仅仅靠自然灾害来创造高回报债券了。到那时,我们手头有大量基金等着购买高回报债券。若企业再不出现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我们也就没有足够的高回报债券供应客户。

于是,我们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与其坐等公司信誉滑坡,信用降级,我们不如自己去找那些正在发展的公司。若你放债给他们,他们的信用同那些发高回报债券的公司差不多,但他们是欣欣向荣,不是每况愈下。如果一家公司正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债券质量就比那种效益下滑、拼命减亏的公司的债券好得多。于是,我们开始创建高回报债券包销市场。

新市场就这样诞生了,德雷克斯公司一头扎进去,搜索那些没有达到投资等级标准或是被其他证券公司拒之门外的公司,还有那些风险很大的小公司,这些公司从未想到过自己能利用华尔街的资本。

在德雷克斯公司这样做之前,已有别的公司涉足这个行业,其中一个是莱曼兄弟公司。1977年,莱曼兄弟公司为札巴塔石油公司与泛美航空公司公司包销了高回报债券。这两家公司都是莱曼兄弟公司的客户,当时都经营困难。安德森回忆说,他们处理债券的方式让我着实吃惊:

莱曼兄弟公司应该占有这个市场,有利条件都在他们那边。他们应是老大,但是,在包销札巴塔石油公司的债券后,却没有在二级市场上给予它们足够的支持,原因出在莱曼兄弟公司不愿拿自己的资金去冒险。很快,这些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等级下跌。后来我还听人说,合伙人开始相互指责。莱曼兄弟公司也就退出了市场。但是继莱曼兄弟公司之后,第二个本应是贝尔·斯特恩斯公司。多年来,我问自己:他们究竟是怎么搞的?他们应当有市场,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干好过。天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错过了机会。我们便接着开始创造这个市场。从一开始,米尔肯就控制了这个无人能跟他的卓越交易与推销本领相匹敌的市场。由于有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德雷克斯公司给予米尔肯包销支持。市场上每个人都抢540家上了投资等级的公司,剩下了21000家上市公司,年收入均超过3500万美元,但就是不能发行债券。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间,米尔肯筹集到了930亿美元,德雷克斯公司在垃圾债券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到了2000亿美元。

米尔肯是怎样白手起家创建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呢?几乎没有人从事无等级或等级不够的高回报债券交易。别说你想买这些债券,就是打听一下它的价格都十分困难,因为这些是没人要的债券。米尔肯找到了愿意买的人。这些人并非是传统的买主。米尔肯找到了这些人,这些人成了他的委托人。德雷克斯公司再把这些人变成高回报债券的发行人。米尔肯向高回报互助基金说明了买这些债券的好处。同那些注重短期效益的传统债券交易相反,米尔肯真正搞透了这些公司,把他们的高回报债券捧成是值得拥有的“所有权债券”。他宣布说,这些债券在利率风险很大的时期反倒能保持稳定,因为其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相连,而不是同利率挂钩。米尔肯认为购买高回报债券比买股票或是买有信用等级的公司的债券风险更小,特别是在市场行情下跌,或行情剧烈动荡的时候更是如此。

米尔肯把购买高回报债券看成是新兴公司,甚至是高风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一条途径,这些公司通常被排斥于华尔街之外。向新兴工业融资,促进其发展,人们将这一功劳归于米尔肯,如光纤业与移动通讯业的发展就得益于他的努力。他对麦克劳移动通讯公司创建人克莱格·麦克劳和cNN老总特德·特纳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米尔肯还帮助过MCI公司。这家公司创立于1963年,仅靠3000美元起家。后来,这家公司成了打破AT&T对长途电话市场的垄断。MCI的比尔·麦克劳恩曾这样讲:

MCI向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发出了挑战,这是一家受政府保护的垄断公司。我们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宋自政府的阻力或者AT&T的垄断地位,而是缺乏资金。当我们起家时,新兴公司可从风险资本公司那里获得最初的一部分资金,但当这些公司想大展鸿图时,他们的选择就极为有限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及金融机构不信得如何向新兴的发展公司融资。

米尔肯后来筹得了2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令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梦想成真。当然,米尔肯也从中大捞了一笔。米尔肯在投资之前问这些私营老板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希望—与梦想是十十么?”

听起来真是不错。可是为什么后来公众认为垃圾债券有害呢?可能是因为在80年代中期,垃圾债券被大量用于兼并。然而,《垃圾债券》一书的作者格兰·雅戈讲道:尽管人们后来的认识与报道与之相反,但是在兼并中,高回报债券从来就未主要用于敌意目的公司兼并。1980—1886年间共发行了1100种高回报债券,仅有不到3%被用于出于敌意目的交易。

那么,企业是如何使用发行这种债券所得到的钱呢?从1980一1886年间,73.7%的资金被用于业务发展,21.9%用于收购,可见没有多少钱是拿去搞兼并的。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主要是那些被频频曝光的大公司干的。雅戈接着写道:米尔肯最初不赞成在兼并市场上发展,但他的同事鼓动他这么干,这些人认为这将是垃圾债券的新增长点。

1984年,兼并数额大得惊人,并购风潮席卷大地。德雷克斯公司当然也不甘落后。正是从米尔肯的垃圾债券合同中.信赖保险公司和快速一美国公司等企业大得好处。德雷克斯公司创立了垃圾债券包销业务。

1984年,德雷克斯公司为金块赌场公司包销了债券。1985年,又在皮肯斯向昂诺科公司投标过程中包销了债券。德雷克斯公司一口气干了许多笔买卖,一直干到1986年。那一年,鲍斯凯被定有罪,为了得到宽大处理,他把米尔肯也供了出来。1990年,米尔肯承认犯了六项重罪,但没有哪样跟内部交易、操纵股价以及受贿有关,这些都是鲍斯凯的罪名。米尔肯的罪名都是没有先例的,以前也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些罪名受指控:他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认罪后,米尔肯被判罚2亿美元。民审赔偿金额为5亿美元,向政府纳税4亿美元。米尔肯虽被判10年监禁,但他只在监狱里呆了两年。

1989年,《华尔街日报》评论道:“米尔肯是最伟大的金融思想家。”他被《生活》杂志评选为改变了80年代的五位人士之一。身为一名交易商,米尔肯开创并占领了整个垃圾债券业。

米尔肯的新构思什么?其中之一就是搞房地产。米尔肯与台伙人一起,在全球共投资了10亿美元。他讲道:先把房地产包装一下,再分成股票,卖给机构投资者。这样一来,这些机构就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防范风险。这种证券很容易买卖,很快就能有一个新的资本市场。

米尔肯评论自己说:我认为获取资本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首要因素。我相信,80年代过去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资本市场的概念都被人们误解了,其结果是,我们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款,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xxxnonstop.com/gupiaojichu/17854.html

为您推荐

经济学专业介绍_《经济学演义》第十五回:孔明强调差异化 鲁肃市场树品牌

性骚扰案让科比损失多少亿?为什么卖果奶的企业都改卖纯净水了?一个品牌价值几何?打广告的钱有多少打了水漂儿?蜀汉集团的彩电项目自从实行成本控制以后,还是有了一定的起色。这得益于几个方面。首先,自股票书籍

2019-10-26 12:14:10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考研  

经济学专业介绍|《经济学演义》第十四回:航空业群雄并起 价格战多败俱伤

飞机票价几折合适?掠夺性定价是自杀行为吗?石油价格可能只升不降吗?你听说过纳什均衡吗?垄断和竞争既是市场的两种极端形态,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市场是在垄断中竞争,在竞争中形成垄断,彼此相克相生股票书籍

2019-10-26 12:14:10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考研  

[经济学专业介绍]《经济学演义》第七回:讲消费子龙知效用 买光碟阿斗遇约束

你听说过“幸福方程式”吗?“美体盛宴”提供什么效用?陈佩斯第四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多少?“妹力四射”为什么卖得更便宜?抽烟与喝酒,哪个效用更大?上回通过周瑜和袁绍在各自市场的胜败说到了供给和需股票书籍

2019-10-26 09:00:46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考研  

经济学专业介绍|《经济学演义》第五回:诸葛亮调整战略 周公瑾生产果汁

高考分数查询能收费吗?为什么橘子丰产了,果农反遭“丰收灾“?有线电视收费为什么说涨就涨,宰你没商量?不同的市场类型究竟有什么供求规律?供给和需求又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话说诸葛亮应了刘备之邀,股票书籍

2019-10-26 09:00:46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考研  

经济学专业介绍|《经济学演义》第四回:孔明手绘市场图 刘备感知可能线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究竟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是经济人理性?消费还有可能线?什么是有效需求?话说孔明唤来书童,取过纸笔,开始为玄德绘制经济运行的市场线路图。他一面画,一面讲解:简单说来,股票书籍

2019-10-26 09:00:46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考研